-
- 作品名称: 上海往事
- 作者: 蔡海若
- 作品类型: 剧情类
- 毕业院校: 中国传媒大学 国际新闻
- 作者职务: 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 编辑
- 作品简历: 定居北京的女编辑,负责中国外文局的海外传播业务。未上过长期课程学习电影剧作,但大一开始,易卜生便是我的启蒙老师,学校的戏剧社团是我的圣地。目前工作即使风光得意,于我来说也只是糊口工具,我的全部热爱、我的生命仍在电影。夜以继日地做梦,记得凌晨两点半敲键盘的声音,咖啡续命。我相信一切未晚,有梦想在,不会万事休矣。这部作品是今年考研复习政治近代史纲时闲来想到的故事,因为这场比赛才得以更认真完成,感谢这场赛事。希望我们都能像故事主人公一样,永远大无畏,不忘初心,一生奋斗,步履不停。
- 提交时间: 2019-12-31 15:08:49
- 一句话梗概: 1924年,沪系军阀林伯仲长子林家华若没遇到李江宁,也会是名合格的军阀后代,留洋念书,美妻娇妾,一辈子生活优渥。可他偏受美人影响,被党组织中感召,与家庭决裂,毅然成为了一名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一生的共产党员。1949年,林家华和李江宁的爱子林瑞安申请赴苏留学被拒,揭开了自己的身世之谜以及父亲母亲的那段上海往事。
- 故事概述: 1949年6月,北京。林瑞安申请赴苏留学被拒,理由是他被审定为沪系军阀三代。他无比诧异,自己虽生于上海,但从小由祖母丁婉容在北京抚养。他只知父亲林家华是上海工人运动组织者,三年前与他和祖母团聚。一定是有人搞错了!他决定回家问个究竟。
林瑞安与祖母诉说遭遇,不料竟得到证实。在林瑞安追问下,丁婉容这才讲起了那段上海往事。
1924年,上海。资本家欧阳铭千为爱女欧阳静伊举办成年礼舞会,巴黎宾客受邀出席。沪系军阀林伯仲长子林家华和二姨太儿子林家凯的现身引发轰动,许多国民党、军阀和资本家都携千金参加晚宴,只为觅得佳婿,攀上林大军阀这层关系。
复旦大学高材生李江宁是欧阳静伊的好友,她作为法语翻译出席舞会。舞池中,李江宁落落大方,曼妙的身姿让其他女子黯然失色。在欧阳静伊的书房,李江宁用法语诵读巴黎外宾带来的《尤利西斯》,林家华和林家凯被她吸引。舞会结束后,二人向李江宁示好,皆被拒绝。两兄弟得知彼此都对李江宁有好感后,回家路上缄默不言。
林伯仲将林家华和丁婉容叫到书房,说自己年事已高,需要林家华接受更多锻炼,打算将他送到军官学校,与欧阳静伊订婚。丁婉容人温柔随和,但借口儿子年纪尚小、三言两语便把丈夫安排推开。林伯仲埋怨太太从小娇惯儿子,他才沉溺西方文学,不问政事,但也拿母子俩没辙。
林家凯无意间在门口听闻一切,不悦离开,与生母陈尔置气。陈尔作为二姨太比丁婉容泼辣有心计得多,她安抚儿子,山高水长,要沉住气。
林家凯号称上海滩最嚣张的军阀二代,他包下戏院带李江宁听戏,但却砸了当地帮派大佬徐有荣包养的女演员的场,被一顿暴打,受到李江宁戏谑。
林家华经欧阳静伊得知她和李江宁加入共产党,正在秘密组织学生运动。林家华隐瞒自己身份,加入党组织。李江宁虽吃惊,但知道他的小心思,刻意与他保持距离。林家华没有泄气,一边热心参加党组织活动,一边追求李江宁。李江宁逐渐对这个军阀之子改观,亦被他吸引,二人走到一起。
1925年春天,林伯仲病重。林家华不得不听从父令继承家业,与欧阳静伊订婚。
同年5月底,街头聚集大学生,组织游行示威,自此五卅运动爆发。林家华奉命与英国巡捕率领坦克军队,扫射游行学生队伍。林家华在人群里看到李江宁、欧阳静伊和组织里的同学,他毅然将坦克对向己军。在他的掩护下,学生得以受到保护。林伯仲大怒,软禁林家华。欧阳静伊亦被送往娘家反思。李江宁遭受林父派遣的人的毒打。
此时,林家凯露出野心。在母亲陈尔的指点下,林家凯告知林家华李江宁被打,并故意放走他去找李,令林父误会林家华。趁势,林家凯暗自以一千大洋雇佣斧头帮帮主,将父亲心头大患枪杀,因而受到重用,继承家业。从此兄弟俩对立。
林家华和李江宁结婚。林家无一人出席。婚礼快结束时,丁婉容和欧阳静伊偷偷现身,表示对小两口的支持。林家华表示结婚证书只有离婚时才需要,而他们不需要,当场付之一炬。
由于欧阳静伊已与林家订婚,欧阳铭千因而安排女儿与林家凯结婚。丁婉容搬出府邸与林家华夫妻俩同住。欧阳静伊在婚后偷偷接济林李夫妇,以支持他们开展革命事业。不久,李江宁怀孕。
1927年,在“四一二”反革命政变中,林家华和林家凯第一次正面冲突。林家华受伤。欧阳静伊偷偷报信给李江宁,让她前去护夫。林李夫妇无畏地对林家凯说共产党是不惧于牺牲的。林家凯一方面念于旧情,一方面惊讶于这种无畏,放走二人。
大革命失败,国共合作破裂,知识分子纷纷前往延安。尽管那里条件艰苦,只能吃到小米饭和熬白菜,但林李约定等孩子一出生,就一起前往延安继续革命事业。
1927年冬天,李江宁生下一子,取名林瑞安。孩子未出满月,某日,林家华外出却一夜未归。翌日,李江宁前往林家寻夫,却被林伯仲设计服毒身亡。林家华悲痛万分。林伯仲对林家华下最后通牒,命令他带孩子一同回家。林家华选择不听从,愤然带爱妻遗体离去。从此林家华与父亲决裂,再没踏进家门一步。
革命事业形势紧迫,没有缓冲时间留给林家华。他把母亲儿子送到北平,只身留沪继续工人运动。
欧阳静伊偷挪家用支持共产党一事曝光后,遭到林家凯凌辱,自尊心极强的她含恨自杀。
林伯仲倒台失势,郁郁而终。
林家凯有勇无谋,无力回天,终日抽鸦片,花天酒地,最终染上花柳病,逃到台湾。
林家华拍卖府邸,遣散仆人,将钱悉数捐给党。之后,他组织了1934年美亚工人总同盟罢工,经历了抗日救亡运动、艰难困苦的三年,组建了工人地下军,反迫害斗争,夺回上电工会领导权,最终迎来了即将胜利的黎明。
1946年,林家华赴京与母亲和儿子团聚。只是他没有见证新中国成立,一年后,便患病去世。
林家华听完父母亲青年时代悲怆的奋斗史后,沉默良久,终于恸哭。
在丁婉容协助整理后,林瑞安将证明父亲身份的资料送到留学公证处。三个月后,林瑞安通过申请。文件表示林父很早就脱离家庭,是一名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奋斗一生的好青年,是一个久经考验的共产党员。
新中国成立前夕的长安街,林瑞安推着坐轮椅的祖母出来。满街鲜红的国旗。人们笑着,就像从未受伤过、流血过一样幸福。
- 主题阐述: 2021年共产党将迎来建党一百周年,而它刚成立时却并不是当时社会主流党派之一。就连中共一大召开时,也并未有人希冀,这个当时还是小幼苗的不成熟党派,有朝一日能成为现在这样枝繁叶茂的存在。那个年代,热血青年对于未来有这么多选择,但林家华却毅然选择跟随共产党一起走下去。这个故事虽以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为线索,它的主要内容和意义并不在于此。沉浸在整个剧本中的,将会是一种极为浓厚的家国兴亡的悲痛感伤。但它又并不停留在家国悲痛中,而是通过军阀的兴衰、权力的改易,对共产党早期革命事业作出回望,表达对前赴后继的革命烈士的敬仰,以及对那个年代浴血奋斗的上海青年的歌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