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- 作品名称: 祖宅
- 作者: 王钊
- 作品类型: 家庭
- 毕业院校: 北京电影学院
- 作者职务: 导演
- 作品简历: 电影编剧作品年表:
2016《祖宅》
2017《小鹤卓玛》《一千零一夜》
2018《无处藏身》《林中野兽》《生生不息》
曾获奖项:
2016年剧本《祖宅》荣获69届戛纳国际电影节 戛纳电影市场优胜项目。
2017年《一千零一夜》电影剧本入围74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“聚焦中国”单元。
电影剧本《四指》荣获北京电影家协会“影协杯”创意剧本二等奖。
科幻剧本《登月计划》,2015第12届北京电影学院金字奖提名。
《登月计划》入围2017年第四届丝绸国际电影节电影创投单元。
2018剧本《小鹤卓玛》荣获第五届西溪影人会最具投资潜力奖。
2018剧本《小鹤卓玛》荣获13届华语青年影像论坛关注儿童奖。
2018剧本《林中野兽》入围吴天明基金青年导演计划复试。
2018剧本《林中野兽》荣获长江青年影展评委会大奖。
2019《林中野兽》入围北京国际电影节电影创投单元。
- 提交时间: 2019-10-25 12:02:31
- 一句话梗概: 单亲妈妈王静秋带着6岁的女儿从外地回到父亲家中。但是这片棚户区即将拆迁,父亲身体日况益下。父亲要翻修乡下的祖宅,王静秋却想买套商品房留在城里。
而此时父亲仿佛隐瞒着什么事,原来父亲脑癌晚期,即将离世。父亲知道女儿想买套大房子,放弃治疗,给女儿留下一份存折。
父亲的记忆力越来越差,仿佛快要记不住家人。王静秋每天用儿时的相片,想要唤回父亲的记忆。却发现父亲唯独对乡下的那栋老房子念念不忘。
- 故事概述: 王静秋是县琉璃工艺厂的工艺师,她和丈夫赵红旗悄悄的离婚了,王静秋不要求任何家产,只要六岁的女儿乐乐归她抚养。婆家人重男轻女,同意了,条件是不给抚养费。王静秋的理想生活并不奢侈,希望女儿快乐健康的成长,自己能安静的烧制琉璃,参加一年一度的琉璃大展。本以为拥有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,但是熟识多年丈夫的出轨与冷漠自私让她绝望。
王静秋决然选择离婚,但手头拮据无力租房。但她在这个城市只有父亲一个家人,现在只能带着女儿回到父亲家暂住。父亲王海洋当年极力反对王静秋的婚事,父亲以前是国营电机厂的技术骨干,王静秋的反叛性格让她我行我素,事事与父亲相左。因此和父亲一直有隔阂,如今落魄回到家中。王静秋显得有些尴尬,但父亲依让她进了门。还好有乐乐在,王海洋对乐乐非常疼爱。平时有爷爷接送乐乐上幼儿园,也帮了王静秋大忙。
王海洋的家位于老城区,是当年厂里分给父亲的小院,没有房产证,在这里住了27年了。家中40平米的地方显得有些拥挤。王静秋打算贷款买房。但是在售楼盘最便宜的都在万元左右,对于月工资三千的她有些奢侈,而且厂里经常拖欠半年的工资。
王静秋的琉璃作品造型奇特,颜色素雅,在市场上卖的并不好。厂长王长喜觊觎她很久,王静秋虽然已经离婚,但对自己没感觉的男人自然不屈从。厂长用解雇威胁王静秋,王静秋毅然离职。
县政府下达了拆迁计划,王海洋居住的区域在拆迁范围。虽然有安置房,但也要等三年以后才能建好。于是王海洋想到150公里外的婺源县太白镇老家还有一处老宅,收拾一下还能住,便想搬回乡下住。毕竟那才是自己真正的家,漂泊一辈子最终还是要叶落归根。在风景如画的婺源安度晚年也不错,清明中元节还可以给老伴扫扫墓。哪怕有一天自己离开人世,也要安葬在家乡的。
然而王静秋却想着能够留在县城里,这样乐乐可以上一个好的小学。两人意见分歧,王静秋带着乐乐离开家,王海洋当天坐大巴回太白镇老家查看祖宅。
王海洋在乡下一呆就是两天,拜访亲戚邻居,大家都建议修缮祖宅,原本王家的宅子在100年前是最好的,现在却是最破败的,房屋倒塌了一半。王海洋跪在祖宗的牌位前忏悔,这些年没有照看好宅子对不起祖宗。
王海洋不在的这几天,王静秋下班就带着乐乐在县城看楼盘。也在一堆宣传页里找到了满意的户型。想到自己气走父亲,也有些后悔,万一父亲出点事该怎么办。
然而,凌晨时分,王静秋接到电话。王海洋晕倒在回来的大巴车上,被急救车送到医院。王静秋赶到医院,得知父亲为脑癌晚期,继发性脑出血,需要立即手术。通过医生的病历,王静秋知道父亲早就检查出脑癌,为了省钱却久久没有医治。
王静秋下定决心要立即手术,在医院门口打车遇到做滴滴司机的高中同学李航。李航将王静秋送回家取钱,两人留下联系方式。
病床上的王海洋依然昏迷,脑压不断上升,需要尽快手术。王静秋将所有积蓄都交了手术费,同时还有父亲的全部积蓄五万多元。这就意味着翻修祖宅没有钱了。
颅脑手术顺利,淤血已经排除。王海洋昏迷了两天两夜才苏醒。王静秋自然承担起独子的义务,给父亲擦屎接尿。但苏醒后的王海洋已经不记得王静秋了。口口声声问自己的儿子怎么没来。
医生解释说这是开颅手术后脑部应激综合征导致认知障碍,也可能是记忆区域受损。做子女的要顺着他,失忆后的王海洋记忆力仿佛停留在三十年前。唯独记得妻子张婉婷和那栋祖宅。王海洋看到相片上的祖宅已经破成这个样子,大发雷霆,非要出院去看看怎么回事。
独生女王静秋安抚父亲的情绪,并承担起翻盖房子的重任。但是王静秋工资微薄,如今父亲住院,已经花掉了大半。然而翻修老宅却需要三十万元,王静秋开始四处找亲戚朋友借钱盖房子。
性格清高的王静秋,从小到大没有求过人,如今她也要鼓起勇气挑战命运。王静秋到银行办理小额贷款,被告知自己没有工作,没有房产,无法办理。
王静秋列出一个借钱名单,厚着脸皮一家家拜访。从同学到同事,又到父亲的同事。然而,借钱的过程并不顺利,一幅社会的冷暖画卷缓缓展开。王静秋找到自己的姐妹,一家一户的拜访,但是大家生活都很艰难,最终在闺蜜那借到了2000元钱。但是这点钱,不够一天的住院费。
两天过去了,只借到两千元钱。正好今天是周日,她带着乐乐去参加放生活动在河边度过一天,姊妹们答应帮助她筹款,现场又筹到三千多元。
第三天,她想着去厂里借钱,同时讨要工资。王静秋找到厂里的男同事,同事表示自己也不富裕。又向一名女同事借了一点钱。其他工友得知她到处借钱,都躲着她走。当她向工厂厂长讨要工资的时候,遭到非礼。最终拿到属于自己的两万元工资,身心疲惫的王静秋,失魂落魄的走在街头。王静秋有了轻生的念头,此时遇到李航把她送回家,在关键时刻帮助她走出难关。
李航想帮助王静秋翻修祖宅,两人开车到达太白镇老家,李航发现这个宅子虽然年代久远,但是建造的相当考究。仔细观察后,发现房屋的大梁是一根黄花梨木。王静秋决定卖掉一根大梁,换取经费修缮祖宅。
有了经费,王静秋可以放心的把建筑工作交给李航。此时,病床上的父亲也向她敞开心门,告诉她很多关于祖宅的回忆。王静秋两岁时就离开了家乡和父亲来到城市读书,对家乡的印象很模糊。王静秋渐渐理解父亲的乡愁,他在城里漂泊了一辈子,久居的房子被拆,还是觉得回到家乡感到踏实,这里才是王家的根基。一年一度的琉璃大展即将开始,王静秋也根据父亲的描述,烧制出一件充满乡愁的作品。
王静秋和父亲在病房度过愉快的时光。天有不测风云,此时李航却在修建祖宅的时候被砸到头部,虽然挽回了生命,但是脑部也受损,一直昏迷。医院顾及到王静秋的感受,将李航安排到王海洋的病房,王静秋成天以泪洗面,感觉是上天故意和她作对。
此时的祖宅还没有完工,处于崩溃边缘的王静秋重新振作起来。因为出了事故,建筑工人都已经遣散回家,还说这个宅子风水不好。王静秋偏偏不信邪,独自一人爬上屋顶开始一砖一瓦的修复。王静秋的同学同事得知以后都纷纷赶来,加入到修建的队伍中。人多力量大,很快祖宅就修建好了,恢复了曾经的模样。
王静秋看着这座历经百年的房子,疲惫的躺在院子中。仰望着星空,早逝的母亲出现在星空中仿佛在向她赞许。娇生惯养的八零后,在生活的洪流中,终于长大成人。担负起家庭的责任。王静秋在遭受生活的各种打击后,在自己久违的故土,找到力量的源泉,也为自己和孩子的未来找到安身之所。此时,李航在病房苏醒,王静秋的琉璃作品《乡愁》也获得琉璃大展金奖。
- 主题阐述: 在开始写这个故事的时候,想塑造一个坚强的女性形象。在一系列现实困境中,顽强做斗争。同时影片探讨了80,90独生子女这一代如果遇到家庭巨大变故时,她该如何顶住压力去面对。父亲的癌症,最后的时光,以及照顾孩子,牺牲事业,四处筹钱翻修祖宅。几件大事同时压向一个独生女的时候,她会有什么反应。
影片中女主角王静秋一开始是不屑于翻修祖宅的,之后慢慢理解祖宅对于父亲以及整个王家的意义。她终于明白父亲是想要留住一家人飘摇的根基。于是,王静秋需要与时间赛跑尽快筹到钱,把房子盖起来,让父亲临终前能够看到乡下的祖宅。有了根基,飘摇欲坠的家庭也随之稳固下来。在影片中,两代人对于家的定义是不一样的,年青一代更喜欢城市,希望购买商品房留在城市。而老年人更希望能叶落归根。在和父亲相处的最后时光里,王静秋渐渐消除和父亲之间的隔阂,走进父亲的内心世界。